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測光、曝光與 ZONE SYSTEM(3)

當我把這一套告訴那個永遠見不到上帝的老前輩時,他嗤之以鼻地說:「這套太麻煩了。我是玩RF的,RF就是隨性、不精確、人文、街拍、瀟灑以及最重要的品味,你要我每拍攝一個場景就拿笨重的反射式測光表在那理一個一個測,不符合RF之精神。你給我這種不實用的答案,LEICA鏡頭只能送你一個50corn,其餘不行。」為了得到老前輩的全部珍藏,我只好繼續把故事說完……

ZONE SYSTEM的確有其不實用之處,尤其你必須去考量畫面中每一事物將會座落於哪一區更是一繁瑣的動作,發明ZONE SYSEM的安瑟以風景為主要的拍攝主題果然有其道理。然而ZONE SYSTEM可以進行簡化,使其運用起來更為便利、更符合瀟灑與品味的RF。曝光的重點即是「以暗部決定曝光」。要理解這句話,必須先從相片中影像的製成談起。

一個畫面透過相機記錄於底片之中,後來又於相片中重現成為人眼可識別的畫面,此歷程需要經過三個步驟:曝光、顯影與放相。換言之一張好的相片必須透過此三個步驟之協力,如果其中一個失敗了,好相片自然可能不可得。這也是我最初告訴老前輩,畫面過曝不一定是曝光有問題,有可能是顯影時失敗。先不要理老前輩,回到曝光、顯影與放相,好相片固然需要此三者密切配合,然而有時其中一個步驟的失敗卻可以透過其餘步驟將畫面救回來。我曾親眼目睹我的暗房老師把我一張因為過曝而天空呈現一片空白之照片,透過暗房技巧,於放相過程中硬是把天空中的雲朵給燒(burn)了出來。換言之如果曝光不正確,有可能可透過後續的顯影與放相挽回畫面,但是於曝光不正確的情況中,唯一無法透過其他步驟挽回的就是曝光不足之情況(請注意,這邊的論述是以負片為主,正片不在討論範圍中)。

以前述人臉的拍攝資料為例,嘴唇為第五區、皮膚為第六區、眼睛為第二區、金髮為第九區,由於眼睛與金髮都已溢出底片所能呈現畫面之部分,姑且稱眼睛為曝光不足,而金髮為曝光過度。面對金髮此種曝光過度之情況,我們可透過減少顯影時間(也就是減感),試圖將座落於第九區之金髮拉回可呈現出有意義畫面之第八區、甚至是第七區。原因在於於底片的沖洗過程中,顯影這一步驟是讓銀粒子堆積於片基上,片基上感光越強的地方銀粒子堆積的越多,反之感光越少的地方銀粒子堆積的越少。所以一捲底片沖洗完畢後置於燈光下看會發現整個底片所呈現的畫面是負相,而減少顯影時間即是減少銀粒子於片基上所堆積之數量,透過此手法自然可使原本應呈現第九區亮度之畫面,只呈現第八或第七區之亮度。而增加顯影時間(增感)其作用即是相反,透過顯影時間之增加,使銀粒子於片基上所堆積的數量增加,進而使原本為第六區亮度之畫面可以變成第七或第八區亮度之畫面。

透過顯影時間之操控可以適當調整畫面的明暗,然而請記住顯影時間的操作並不是對於ZONE SYSTEM的每一個區域都發生等比例之影響,顯影時間變化所造成之影響與區域的亮度成正比,換言之越亮的區域受到顯影時間變化的影響越大,越暗的區域受到顯影時間變化的影響則越小。根據安瑟的觀察,第0~2區並不會因為顯影時間的拉長而使原本的漆黑出現有意義之畫面,而第3區則多少會因為顯影時間變化之影響,然影響不大。至於亮部,也就是第7區以上受到顯影時間變化的影響則相當顯著。之所以延長顯影時間並無法對較暗的區域產生明顯之影響,原因在於銀粒子於片基上的堆積除了受到時間之影響外尚受到光線之影響,對於較暗的區域而言,由於其所記錄的光線本來即較為不足,給它再多的時間也無法有效增加銀粒子所堆積的數量。

了解了顯影的極限之後,再搭配上製作相片的三個步驟:曝光、顯影與放相,可以這樣去理解曝光這一動作之意義,由於曝光之後尚有顯影與放相此二步驟可以對於畫面之細節進行調整,所以對於曝光之決定,與其追求對於拍攝主體正確之曝光,到不如追求能保留畫面最多細節之曝光,只要這些畫面細節能為底片所記錄,就有辦法透過後續步驟將其呈現。若我們將人臉的拍攝資料帶入(嘴唇為第五區、皮膚為第六區、眼睛為第二區、金髮為第九區),當以嘴唇為基準進行曝光時,金髮落於第九區的問題可以透過減少顯影時間將其拉回,但眼睛落於第二區之問題不論透過如何的延長增感時間終究無法將其拉到第三區。若我們改變曝光方式,增曝一格,使得嘴唇落於第六區、皮膚落於第七區、眼睛落於第三區、金髮落於第十區。如此曝光方式再加上減少顯影時間之搭配,可以使人臉所有細節於相片中有意義的出現,整個畫面的豐富感將較原本之曝光方式為佳。

因此以暗部決定曝光之意義即在此,由於畫面中可能會落於第三區以下的事物是無法透過其他步驟挽回的,所以如果決定要於相片中使其出現,曝光方式之設定定要想辦法使其於起碼落於第三區當中。因此於實戰上面對一個場景,可以先觀察整個場景中,哪個最暗的事物是你想要保留的,然後對其測光求得一光圈快門值(假設此光圈快門值為A),以A為準減曝兩格作為真正曝光之光圈快門值(假設此光圈快門值為B),當你用B對該場景進行曝光時,你就可以確保該想保留的最暗事物被保留在第三區,而不會掉到第二區以下。此外,大家常常說拍負片時寧可曝光過度也不要曝光不足道理也在此,因為曝光過度可以使場景中較暗的事物被保留在有意義之區域,增加底片所含納畫面之細節。以「暗部決定曝光」這句話只說了一半,另一半是以「亮部決定顯影」。道理為何?前面已說過,因為ZONE SYSTEM中較為明亮之區域受到顯影時間變化之影響很顯著,所以必須根據畫面中最亮的部分為何來決定顯影時間是否要調整,使其得落於有意義之區位。

老前輩對於我的回答感動的痛哭流涕,所以他決定把他全部的LEICA設備都送給我,自己則砍掉重練,拿FM2去實踐安瑟的ZONE SYSTEM。看到老前輩如此受教,我決定再送他一個。「暗部決定曝光,亮部決定顯影」是玩負片的行話,那玩正片(正片很正歐!!)呢?正片剛好顛倒,「亮部決定曝光,暗部決定顯影」。道理為何?很簡單。因為於正片中,粒子的堆積方式剛好跟負片相反,於正片中感光越強的地方粒子堆積越少,感光越弱的地方粒子堆積越多,因此正片顯影時間變化對於ZONE SYSTEM區域影響之強弱與區域之亮度成反比。顯影時間的變化對於亮部幾乎是沒有影響的,因為本來就沒有甚麼粒子會堆積,給它再多時間也沒有用,相反的,暗部受顯影時間變化影響甚鉅。因此於拍攝正片時,決次曝光時反而要去考量到亮部細節之保存,因為如果使景物中較亮之事物落於第八區以上,不管事後如何減少顯影時間幾乎都拉不回來。當然玩正片時,大家都說寧可減曝也不要過曝。原因為何?大家都說因為對於正片之欣賞多要用幻燈機呈現,配合幻燈機強烈光線之特性,減曝較為恰當。然安瑟提出的理由即是,在使用正片時,為了不讓畫面中亮部的細節失去過多,所以必須適當的減曝避免其掉到第八區以外。

曝光就談到這邊了,再談下去,老前輩就要把他妹妹嫁給我了,當然我必須嚴正拒絕,我絕不會像我某個無恥的同學一樣自己已經有了女朋友還再肖想別人女朋友的妹妹。不過如果老前輩為了表達他的謝意,而把他的愛駒或他老爸的愛駒送給我,我到是很樂意。

2 則留言:

aplomb 提到...

看了"測光、曝光與 ZONE SYSTEM"三部曲,從中學習到了不少觀念與想法
請問板大使否願意讓小地轉貼到小弟的blog,我會註明出處的,謝謝!

Jemmer 提到...

原本是一直在用的方法, 給你一講就更加明白了,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