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dney(中間d不發音。我剛到澳洲都會把d發出來,但發現當地人都不發,久而久之也覺得不發d比較帥,故整個字念起來,遇到d頂多停頓一下而已。他的中譯也相當有疑問,我國翻成「雪梨」,但其實念起來比較貼近大陸譯的「西尼」。可是「雪梨」讀起來比較有美感,譬如「在澳洲雪梨吃台灣水梨」(謎之聲:金排球!)...anyway...這段根本不是重點。)一個令人意外的都市,原本在規劃行程時,我在雪梨與布理斯本兩者掙扎,有一度想把雪梨刪掉,但此趟行程走下來,我最愛的地方卻是雪梨。如果要簡單的對這個城市為描述︰「一個成功融合商業活動、大海與丘陵的城市」。
從凱恩斯到布理斯本搭飛機約三個小時,到達雪梨時已經是深夜10點,我誤打誤撞搭上所謂的airport shuttle(一種交通工具,多為私人經營。營運方式為開個小型巴士在機場攬客,從機場到市區約莫30分鐘,要價10AUD,從機場到市區也可以搭電車,但我抵達雪梨時已經是「深夜」(謎之聲:十點是深夜...來台北看看捷運是多麼勤奮吧!!)只好搭此至種交通工具),由於我住的backpacker相當有名,所以司機直接、輕易的把我送到backpacker的門口。深夜十點多,在我的印象中,除了亞洲幾個瘋瘋的國家之外,大多已經是夜深人靜的狀態,但當司機叫我下車時,我一度懷疑我來到週末台北的西門町。我住的backpacker名字是Maze,它處於貫穿雪梨的重要街道「pitt st」上,我對它的第一印象是:我住進去除了交住宿費之外,要不要交保護費?因為不論我何時進出,Maze的門口總是有一群人「蹲」在那裡抽煙。Maze可說是雪梨相當有名的backpacker,它位於雪梨南城區,靠近中國城,周遭pub林立,而且要去主要的觀光景點皆相當便利(我在雪梨除了因為接受朋友招待的第二天外,其餘的行程皆適用走的),住在那真的很便利,但缺點就是龍蛇雜處,安全性、舒適性與衛生有待加強(我住的單人房其寬度可能擺不下一張普通的雙人床,而衛浴設備除了較男四新穎外,可能沒有男四乾淨)。不過這樣也好,既然旅館不舒服,就逼得我整天在雪梨市區啪啪走。
逛完雪梨大橋,接下來一定得到歌劇院走走,那歌劇院整個設計理念即如圖示,整個關鍵就是貝殼。當然,除了設計師把外型給畫出來外,要如何施工也是困難重重,花了14年的時間,整個歌劇院才完工落成。而特殊的地方在於,整個歌劇院的貝殼外牆是「自潔型」的設計,無須定時人工清洗,下雨天就可以靠著雨水清潔外牆。目前唯一的一次人工清洗記錄是九一一時,有一位仁兄躲過重重監視設備,在最大的貝殼外牆上漆上「No War」。又日本人曾經想模仿歌劇院外型也在日本蓋一座,但就是建不起來(以上是我在公園椅子上裝睡,偷聽中國導遊的說明而得來的)。
然而整個岩石區,我最喜歡的地方不是雪梨大橋,也不是歌劇院,而是座落於旁邊的「皇家植物園」。植物園看起來好像很嚴肅,但其實它就是一座公園,很大的公園,不論何時都有許多人在公園內散步、野餐、慢跑,走在公園內就是愜意兩個字。在植物園中,有一處名為麥夸利夫人岬,該處可以同時看到雪梨大橋與歌劇院,可說是個「照相勝地」。有機會到那邊參觀的人,除了在岸邊猛拍照外,其附近有個小樓梯可以往上爬,千萬不要因為懶惰而不想上去,因為爬到上面後的整個view是最棒的,還有幾個當地人架設了完備的攝影器材在那邊幫遊客拍照賺錢。總而言之,能在麥夸利夫人岬樹蔭下的椅子上坐著觀賞整個雪梨灣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我在離開雪梨的當天,還特地撥一個小時坐在那邊享受整個雪梨灣帶給我的愜意。在植物園之中,雪梨人還很high的建了一「海上電影院」,螢幕是架設在海上。我想晚上時一邊坐在那邊看電影,一邊可以偷瞄歌劇院夜景應該是一個很獨特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